看不见的敌人

今天看了一部老片《The Bunker》,因为要帮朋友写一篇作业。看了之后感觉还可以。

第二次世界大战作为人类历史上影响最为深远的事件,持续时间之长,涉及范围之广,为战后的文艺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题材。

战争的残酷无情,人类生命的脆弱,生死存亡之际的人性……没有什么别的事件,更易于表达这些主题。美国电影《碉堡》(The Bunker),正是一部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背景,试图探索和表现导演对人类本性、心理等问题观点的作品。

电影讲述了德国战败前夕,一队德国士兵逃到德国与比利时交界地区的一座森林,藏入一座碉堡,试图在这里做最后挣扎,最终他们没有被敌人攻陷或者俘虏,却被他们自己打败,几乎全军覆没的故事。导演通过设置悬念,充分利用各种矛盾冲突的演化和发展,逐步推进电影的情节,直到所有的矛盾冲突都积累到最高点,也是电影的情节的高潮时,顺理成章地将电影里的角色们推向他们早已注定的结局。

这部电影虽然以世界大战为背景,但是在影片中却没有太多双方交战的场面,实际上,影片一直到电影的最后,才出现了另一方。而在长达一小时多的主要部分,七名德国士兵一直在和“看不见的敌人”——他们自己心里的恐惧、猜忌作战。在电影的最开始,显示了尼采的一句名言——“当你凝视着深渊的时候,深渊也在凝视着你”(If you gaze for a long into an abyss, the abyss gazes also to you.),这应该就是导演希望通过这部影片表现的主题。而尼采的这句话,还有一半是“当你和魔鬼搏斗的时候,你也是魔鬼”。

如果我们跟着导演的安排,那么将再次陷入他布下的一个个悬念里,完全没法将事件的前因后果诠释清楚。为了把导演试图表现的主题——“当你凝视着深渊的时候,深渊也在凝视着你,当你和魔鬼搏斗的时候,你也是魔鬼。”从艺术化的电影情节中还原出来,接下来让我们按照整个事件的前因后果从新回顾一下这部电影:逃入碉堡的七名士兵,曾经被命令去枪杀一批俘虏,还很残忍地用枪托打死了战俘(在电影的整个过程中,多次出现他们对这一场景的回忆,可见对他们的影响之深),这个只在影片最后才完整出现的场景,给他们每个人的心理都留下了深深的阴影。然后,他们上战场作战,被敌人伏击,逃到碉堡——电影从这里开始。

他们所逃入的那座碉堡,修建于很久以前,这里曾经是古代埋葬瘟疫病人之地,流传着一些不好的传说。在年轻力壮的男人都被派上前线去了之后,一个因儿子死于诺曼底战场而经常产生幻觉的老头和一个充满斗志的少年受命驻守这里。导演没有一开始就让观众知道老头的问题,而是借他之口介绍了这座碉堡从前的故事,配合电影镜头营造的阴森恐怖的气氛,使碉堡里的那条地道充满了神秘感。而老头的幻想,正是后来一切灾难的源泉。因为在老头的幻觉中,他的儿子不但没死,而且就藏在碉堡中那条神秘地道里,他不能让别人知道这一点,他每天晚上自己偷偷一个人去和他“见面”。

我们从前10分钟铺垫性的情节可以了解到,这只德军小队已经疲惫不堪,内部弥漫着紧张和不满的气氛。其中的一名成员Kreuzmann,懦弱胆小,一心想逃走,他无时无刻不在被他们屠杀战俘的那些场面所折磨。   第一天夜里,Kreuzmann试图从地道逃走,却正好发现了老头在里面。两个人进入了地道,另外两名士兵Baumann和Ebert奉命到地道里去找他们。Ebert和Baumann分头去找,导演在这里设置了他的第一个悬念——镜头上只有一只手和一把刀出现,没有让观众知道谁杀了Ebert,但是他让观众知道不是Baumman所为。这样就为后面他们的猜测——美国人在地道里,提供了一个证据,当然这是一个误导观众的证据。Ebert没有别敌人杀害,是神志模糊的老头杀了他。

当大伙在地道里找到Bauman的时候,他因为手电筒灭了而在黑暗中摸索。老头安然无恙而且依然神秘兮兮,而Kreuzmann的失踪和Ebert的遇害却已经是不争的事实。

惊恐的士兵们开始采取措施,他们认定美国人就在地道里,至少他们可以从地道的另一端入口进入碉堡。他们决定要去地道里对付敌人,留下少年和老头守护碉堡。

在迷宫一样的阴森地道里,人们潜藏在心里的阴影随着偏执狂和幽闭恐慌症的爆发而一点点扩大并显露出来。五个人分成两组,其中一组发现了地道里的历史悠久的骸骨和骷髅,大家都以为已经失踪的Kreuzmann就藏在那里。Kreuzmann已经彻底失去了理智,他发疯似地打晕了一个伙伴,在地道里没命地奔跑。而激进的爱国者Schenke和小队的中尉在地道的一个出口处跟他们猜疑中的敌人隔门对峙着。Kreuzmann在混乱的黑暗中被误作潜入地道的美国人打死,枪声震塌了中尉头顶的泥土和木头,将他压死。Schenke发现真相后非常痛苦,并且他的偏执狂症被彻底激发。开始认为中尉死了,地道里的谁都不再可信。

留守碉堡的少年——刘易斯,听到地道里的枪声,不顾老头的阻拦,冲进地道里去帮忙,他遇到Schenke,跟他一起,将地道里的炮弹堆积起来,并点燃了它们。两队人都以为对方是敌人而展开枪战。Franke决定投降,双方终于知道对手是谁,但这时Schenke已经疯狂了,他认为Franke他们都是叛徒,要消灭他们。留守地面的老头幻想症再次发作,他到地道里和他的儿子相会,却“看到”一整队的德国士兵,他惊恐地将地道反锁,从碉堡顶上的出口爬出去,在大雨中滑落到铁丝网里,一直挣扎着要逃脱他“看到”的人,被铁丝网越缠越紧……
Franke被打死之后,正好燃烧的炮弹发生了爆炸,地道开始塌陷,在极度恐惧中,Baumann和Heydrich拼命跑向堆满骸骨的地方,那里距离地面已经不远,他们打算从那里逃走。刘易斯和Schenke也来到那里,Heydrich用信号枪打中了发疯的Schenke,而Baumann和刘易斯趁机挖出了通往地面的洞口,刘易斯爬出地面,Baumann正在爬,Heyrich断后,这时Schenke已经扑灭了自己身上的火,追了过来。Heydrich在搏斗中被刺刀杀死,Heyrich被不断滑落的泥土、骷髅、骨骸淹没,最后关头,刘易斯抓住他把他拉出了地面。
七名德国士兵加上碉堡里的老头和少年,九个人最终只剩下了两个,Baumann让少年投降,他自己回忆着不久之前的往事,走向无尽的深渊……

电影的情节其实并不复杂,但是在导演的精心安排下,却从头到尾紧紧扣住了观众的注意力,笼罩在阴森气氛中的不断制造出来的悬疑,牵引着观众的好奇心,一直到导演把他希望表达的东西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
在这一个半小时的电影里,有几个地方需要特别强调一下:

1.在电影最开始的地方,掉队的士兵跑向碉堡的时候,碉堡里的人不停射击,但是拿着望远镜的中尉海德里克一直在强调“看不见他们在躲谁”,“看不到敌人在哪里”。导演通过这些镜头,间接但是很清楚地把这些德国士兵心里的恐惧很好地表现了出来。

2.地道里发生枪战的那个晚上,驻守碉堡的士兵不停地对外射击,甚至打光了余数不多的机枪子弹。而碉堡外面,却既无敌人的踪影,也没有被打死的尸体。这段情节,导演应该是想再次强调在强大的恐惧压力下,疲惫的德国士兵们已经开始产生幻觉。他们觉得敌人就在不远的地方,但是究竟敌人在不在那里?导演没有正面回答,却让角色在对话中告诉了观众:“他们知道我们没有掩护火力,他们对我们的碉堡有恃无恐”。而敌人却没有攻击他们,我们稍加分析就可以知道,至少在电影的最后几分钟之前,敌人并不存在,他们面对的敌人,只不过是他们的幻觉和恐惧。

3.第一次谈到地道的故事的时候,通过老头Mirus讲述了一个传说:“一群暴徒,把那些生病和被传染的人赶出家门,赶到这片树林里,像打狗一样,追赶这些生病的人,当他们再也跑不动跌倒在地之后,被屠杀了。暴徒们用鞭子抽、棍子打、斧头砍,一切都结束后,他们把染病的尸体埋在一座大坑里,填埋的时候有的人还没死。”没一个看到这段描述的人都会联想到德国法西斯在二战中的暴行,他们正好就是那群暴徒,而被法西斯主义划为劣等种族的非日耳曼民族、犹太人……就是那些生病和被传染的人,暴徒们的行为,比之法西斯的集中营,甚至还有所不如。尽管导演没有更明确地对德国法西斯进行进一步的批判和讽刺,但是镜头里却让德国士兵们对这段话做出了回应。我们甚至可以说,是这番话引发了他们藏在心底的对不久之前他们的所见所闻、所作所为开始感到不安和自责,在后面的影片中,他们中的很多人不断地回忆起那些场景。

4.电影中多次出现幻觉中的部队,但是不管是哪个角色,在什么情形下看到这样的幻觉,他们所看到的,并不是他们的敌人的部队,而是一直幽灵般的德国部队。这一幕颇具讽刺意味。或许导演正是想通过这种手段表现出来——其实他们心里真正恐惧的,不是来自敌人的威胁。那些幻觉中的幽灵部队,其实是他们心里障碍的形象化。这一点,在电影最后还有一个照应:挥舞着白旗的少年刘易斯,在看到不断逼近的美国人的时候,脸上却露出了笑容……

《The Bunker》不是一部很著名的电影,我在网上搜索相关资料的时候,发现几乎没有关于它的评论或者报道。只有很少的一点情节简介。对于电影的导演——罗柏?格林,也是一样。这部电影的中文名字,有人翻译为《碉堡》、有人翻译为《幽魂地堡》、还有翻译为《暗堡纳粹死士》和《看不见的敌人》的。

相比国际大导演斯皮尔伯格的《辛德勒的名单》和世界十大经典电影之一的《现代启示录》这些几乎家喻户晓的电影,我们现在所谈论的这部电影或许算不上是经典,但是这部电影的导演所运用的表现手法和控制气氛、情节的能力,却很值得研究和学习,在我们进行文艺创作和阅读欣赏的时候,从这部电影中得到的很多启示,应该能给我们带来很大的帮助。

               

看不见的敌人》上有7条评论

  1. 小李刀刀

    [quote=Rourou]最大的敌人其实是我们自己[/quote]

    是啊,这部电影的主题其实就这么一句话。

  2. 小李刀刀 文章作者

    [quote=Rourou]最大的敌人其实是我们自己[/quote]

    是啊,这部电影的主题其实就这么一句话。

  3. 小李刀刀 文章作者

    如果是网上的文章,我会放在“文摘”里面,“随笔”和“技术”的文章一定是我自己写的才放。

  4. 小李刀刀 文章作者

    是我写的。我倒是想抄,在网上实在找不到。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