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制谣言:”sina”到底是“支那”还是“中国”

  今天在Chinaren论坛看到一篇反日的贴子,里面有这么一段:

大家以后不要上新浪网了,告诉你www.sina.com.cn的来历!ZT新浪的控股方竟是日本,怪不得日本人在西大、买春的丑闻新浪网充耳不闻,打灯笼都找不到!许多网友发誓:新浪不更名,永不登录新浪!刚从日本回来的华侨林小姐说:“在日语罗马字里,(sina)就是(支那),是部分日本人对中国带有侮辱性的称呼。这个词,主要是右翼分子在使用。”林小姐说:“在日本的中国人,只要一听到sina这个词,就觉得受到莫大的侮辱。这样一个有歧视性的字眼,怎么可以用做中国人自己的网站的名字呢?”林小姐的家人听后更是感到惊异,因为他们常用新浪免费电子邮箱与日本朋友和客户联系,对方看到中国人自己用“支那”邮箱发信,会不会觉得中国人自己承认是“支那人”呢?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教授刘金才查阅了权威典籍,证实“sina”与日文中“支那”的发音完全相同。北京大学、社科院的语言学家和史学家们也证实:“sina”就是“支那”!!!看后要转贴!贴遍祖国大好河管他是不是真的,贴了再说,新浪惨了,不买RH也许没那么容易,但是不上有损民族情感的网站还不容易吗?

  反日我不反对,而且我还支持,我自己就一向抵制日货。可是这样明显造谣的东西,我看完还是觉得无聊,跟白痴一样人家说什么就信。新浪搜狐这样的大门户,我平时上得也少,大综合的门户网站,网页设计啊,网站程序啊,也参考不到什么,就算用email,都避开它一堆的广告直接访问邮件页面。所以我反驳这个帖子也没什么替新浪平反的意思。不过看到这种造谣生事的,不管它目的是哈日还是反日,其行为总不可取。我就忍不住要评论几句。

  1998年,张朝阳荣登数字英雄榜,成为当年最火爆的IT新闻之一,可是不健忘的人应该还有印象,当年有另外一件在各大媒体头条占据了显赫位置,在中国互联网界掀起波澜的还有另外一件事:中关村的四通利方和美国硅谷的华渊网宣布合并,做一个全球最大的中文网站。大家注意了,这里一共涉及到两家网站,两个国家,但是跟日本没有一丝关系。不仅表面上没有,接下来我们还要看看它的幕后有没有。

  按照时间顺序,我们应该先讲四通利方在线。

  四通利方的由来

  1993年8月13日,王志东刚刚从北京新天地技术公司被“赶”出局,境况窘迫。但是很快,机会来找上门来了,当年秋天,四通副总裁刘菊芬女士把王志东介绍给时任四通总裁的段永基,那时四通公司刚刚在香港上市,想投资一个有发展潜力的项目。结果四通投资500万港币,由王志东担任总经理占20%股份,在1993年12月18日注册成立了北京四通利方信息技术有限公司。这是后来的新浪的第一笔“天使投资”,这笔资本来自中国。那时的四通利方不做互联网,做软件,叫做Richwin的中文平台。1995年王志东第一次访问硅谷,是受微软公司的邀请,微软为了避免即将上市的Win95在中文平台上受阻,选择与中国企业合作。但是那次访问硅谷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影响力;当年7月,受惠普邀请的王志东再次赴美,却误打误撞找到了正在给网景做上市的摩根斯坦利银行。和摩登斯坦利银行一位高级职员的聊天后来被新浪网演绎成:从1995年开始四通利方利用与风险投资家和银行家合作的机会,开始对公司的营业计划、发展战略、管理架构、产品战略等方面的调整,以期在美国的硅谷运营模式和公司实际情况之间找出结合点。而实际当时的对话是这样的:摩根斯坦利银行高级职员问王志东有什么想法。“我想上市,像苹果的乔布斯一样。”“你现在没法上市,要先经过几个步骤:融资、战略调整等等。”“那你们能帮我吗?”“你的公司请不起我们。”

  在那几天,网景成功上市,几乎每个人都在谈论互联网,王志东花了3天时间泡在网上,他发现这个东西太好玩了。等到1996年王志东第三次赴美的时候,互联网掀起的热浪已经灼灼逼人。他下定决心向互联网进军。

  这一段里,没有融资,但是即使是对后来的新浪产生过影响甚至只有间接影响的这些公司和人物里,也没有膏药旗的影子出现。

  1996年汪延从法国回来加盟四通利方,四通利方开始有了一个专门做网站的部门——网络事业部,并推出利方在线网站。而在随后的融资过程中,四通利方一步一步走上了风险投资设计的互联网之路。

  1997年,四通利方把500万港币花得差不多了,但是在国内又拿不到接下来的资金。王志东开始在美国、新加坡等地进行路演(没有日本),结果王志东从华登投资公司、RSC、艾芬豪国际集团三家风险投资商那儿一共拿到650万美元的风险投资。这里出现的三个公司中,华登公司在后来历次的新浪资本斗争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个公司也就是实际上的新浪网投资方代表。投资方给了钱,就得听他们的话,王志东这个软件天才不得不接受了公司整体转向互联网的决定。

  1997年9月,随着四通利方在网络战略上的布局已经完成,作为投资方的华登系开始从财务到人事上逐步打破这家公司的格局。罗伯森。斯蒂芬公司的谈判代表马克、华登国际集团副总裁茅道林,先后来到四通利方,掌握着四通利方的航向,让它从一个中文软件平台逐步演变成后来的全球最大中文网络。

  说完四通利方,然后再说华渊网

  硅谷的华渊网

  1996年,四十多岁的美籍华人姜丰年认识了三个斯坦福的大学生,后者正在互联网的巨大热情下过着精神贵族的生活。那个时候也正是网景、雅虎纷纷上市,互联网泡沫刚刚开始的时候。姜丰年给那三个大学生当了几个月的顾问,终于按捺不住了,他随即出任新创办的华渊中文网站首席执行官。华渊中文网的身世就这么简单,它没有一个艰难的融资发展过程,它的目标是到纳斯达克去圈钱,而要到纳斯达克圈钱,姜丰年知道没有中文网站第一名的牌子,那是不可能的。

  “新浪”的由来

  1998年9月26日,王志东和姜丰年第一次见面,据说由于都是程序员出身,两人一见如故,王志东在之前已经上网浏览过姜丰年的华渊中文网站,而姜丰年在交谈中也得知四通利方不仅仅有很好的软件产品,还有一个访问量很大的利方在线网站。最后说到一个共同的想法:两人都想创建全球最大的中文网站。在思考怎么合作的方式时,姜丰年迫不及待脱口而出:“干脆两家合并算了!”,而王志东很精明地留下一句话:“我们不排除任何形式的合作。”

  回去以后,王志东很快算了一笔帐:华渊在线当时的市值为2000万美元,据说还有1500万的融资马上到手,而四通利方的估价为1500万美元。虽然以购并的形式实现低成本扩张是让公司迅速成长的一条捷径,但是四通的股价要比华渊的少得多,一旦合并了,新公司也许就不姓王而姓姜了,王志东对此有点难以接受。

  精明的姜丰年很了解王志东此时此刻的心态,姜丰年为了避免公司的实力不对称成为合并的主要障碍,毅然决定放弃随时可以进帐的1500万美元融资,以同等股份与王志东谈判。他通过Email邀请王志东到美国商谈合并事宜。

  在美国的谈判中,王志东咬咬牙把一年前估价才1500万美元的四通利方变成估价3000万美元,但姜丰年还是作出巨大让步接受了。谈判持续了9天,10月27日,双方签约。华渊以1股换利方0.38股的形式,同意被四通利方购并。姜丰年出任新公司董事局主席兼首席执行官,王志东出任新公司总裁,技术总监、财务总监等职位均由四通利方人士担任。

  10月27日协议签完以后,姜丰年问王志东:“合并后的网站叫什么名字?”此时华渊的有关人士已经按照华渊的英文名称“SINA”取名“赛诺王”(下面会提到SINA是从sino变异而来,所以发音是“赛诺”),并且印刷品即将付印。王志东说:“等一下,明天我给你回音。”,王志东在宾馆想了一夜,第二天告诉姜丰年一个响亮的名称“新浪”。新浪网由此诞生人间。当时茅道林这样说:“再过三四个月再来看看,你会发现大不一样,新浪这个名字好,网络时代的竞争,是和时间赛跑,我们要每隔三四个月就在网络上冲出一道新浪!”

  1998年12月1日,北京凯宾斯基饭店,由四通利方和华渊合并而成的新浪网正式宣布成立。

  “SINA”是从华渊网的英文域名“SINANET.COM”来的,华渊网的域名中的SINA则是源自拉丁文的“中国”(sino),比如“sino-american”,而Sina则是英文中的女孩名字。

  所谓的Sina和日文发音一样,那是什么所谓的日语系教授翻书搞出来的,姜丰年是美国人,程序员出身,拉丁文背景应该比日文背景好吧?现在中美关系的正式英文是“sino-american”,不会在什么北大外语系或者北外日语系教授眼里成了“支那-美国”吧?要是那样,我们是不是到中南海去抗议去啊?对这些人云亦云在网上传播谣言的人,我只能骂一句:白痴!再骂一句:白痴!!

  本文大量资料参考《烧。COM》一书(赵旭/王学锋/于东辉著,光明日报出版社2001年出版)

               

抵制谣言:”sina”到底是“支那”还是“中国”》上有1条评论

  1. vicky

    评论风格,我喜欢,而且还标明出处,呵呵,推荐至SCI阿!学术阿!

评论已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