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的“连坐制度”

  今天读了一本书——《帝国的惆怅》,作者易中天,就是在CCTV的百家讲坛开讲三国的那位厦门大学教授。易教授的文字很有意思,把历史故事、历史评论这些很多人可能会绝对乏味无趣的东西,用生动的语言像说评书一样讲出来。比如王安石变法,中学历史课本讲过的,历史课本上除了简单介绍青苗法之类具体措施,就是把所谓的“意义”告诉你。而实际上学了之后依旧不明所以而且这段历史能够印在我们心里的只有五个字——“王安石变法”。

  中学历史的责任是让学生知道历史上发生过什么样的事,有些什么样的人。并不要求学生研究历史,因此说白了中学历史就是讲故事,当然了,教育大纲还有一个目的是要通过历史课把一些希望灌输给孩子的“研究结论”或者意识形态结合历史故事让学生接受。但即使是这样的目的,中学历史教学也绝对做得不合格。

  为什么?最简单的原因就在于故事没讲清楚,历史变成了政治甚至变成了死记硬背。考试是应付过去了,中国几千年历史上发生过什么,还是没概念,想起中学历史,脑子就剩下几个词:年代、内容、意义。

  我记得以前看那么多历史书,甚至还用心看,但是对一些概念从来没有真正理解过,对于秦朝的郡县、唐朝的州县、宋朝的府县、元朝的省……这些到底是什么样一个概念,我一直就没有,遇到好的历史老师,可能会给你比较一下“相当于今天的什么什么”。就这么简单一句话,写历史书的人坚决不肯说。

  如果是研究历史为目的,不学文言文显然是不行的,但是了解历史需不需要掌握文言文?似乎不需要,学习文言文是语文课——更准确说是古汉语课程的责任,历史课——特别是中学历史课,不应该去承担这个莫名其妙的责任和义务。那为什么历史课本在讲古代的人物事件,地名人名官职机构条款的时候,就不能白话一点呢?

  让十几岁的孩子硬记“大鸿胪”这么一个名词恐怕很难,但是如果告诉孩子“外交部长”,会不会好一些?起码这样就算是要灌输某些理论某些思想,也能灌输得到位一点。否则对历史感兴趣但是语文又不好,怎么办?听评书,看小说,看“演义”,看“戏说”……最后再来责备成年了成命了成了公众人物人物的当年的孩子连历史常识都不知道,这的确有点不应该了!

  因为文言文没学好导致语文成绩好不了,因为古代汉语学不好导致历史成绩好不了,因为英语没学好导致专业成绩好不了……在面向就业的领域,这样的现象太多也太不正常了。如果要搞历史研究的,要搞中文研究的,当然应该文言文要掌握好。可是对于普通人,有些行业连书面语用得都还算少,为什么把现代汉语把普通话都掌握好了还不能放过人家呢?在堂堂中国的土地上,怎么把英语搞得比语文都还要重要,什么科目都要被英语“连坐”了呢?真是怪哉……

  本文本来想写别的,写着写着跑题了,跑到别的主题去了……,不过还好这是自己的博客,不是作文考试,就改了标题权当另写一篇了,呵呵……

本条目发布于。属于指手划脚分类。
               

中国教育的“连坐制度”》上有1条评论

  1. vicky

    不错。出差刚回来,上来看看。上次说的事儿,后来怎么没有下文了,如果你没时间,帮我找个人也行。

评论已关闭。